前不久,第十三屆國際干燥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是自 1978年第一屆國際干燥大會以來(以后每兩年一屆)首次在中國召開,來自 5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 2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這說明,我國干燥技術的研究與發(fā)展愈來愈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為了進一步廓清我國干燥技術和干燥企業(yè)的發(fā)展思路,日前,我們組織了國際國內部分著名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與會專家從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國際干燥會議創(chuàng)始人、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MUJUMDAR說: 1984年我第一次來中國,在天津輕工業(yè)學院(現更名為天津科技大學)進行了干燥理論與干燥實踐的系列講座。那時中國的干燥技術,特別是干燥技術的研究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但中國學者對干燥技術的研究有著十分強烈的愿望和興趣。 18年間,中國無論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干燥技術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波蘭專家 STRUMILLO說:干燥技術是波蘭化學工程的傳統(tǒng)項目之一,波蘭也是世界上擁有干燥技術知識產權最多的國家之一。二戰(zhàn)后,我們開始從事專業(yè)干燥研究,在波蘭很多大學都設有實力很強的干燥技術研究小組,我們出版了很多干燥理論與干燥實踐方面的書籍,為世界干燥理論的發(fā)展與應用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國在這方面發(fā)展非常快,但是由于試驗手段相對滯后,在一定意義上制約了干燥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在世界范圍內,各種干燥研究報告中被提及的干燥技術已達五六百種,而實際應用的僅有一百種左右;在干燥技術研究領域各國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上也已十分清晰,但要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術還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試驗過程,要對不同的物料物性進行試驗。干燥技術作為一門試驗科學,沒有先進的試驗手段是不行的。日本學者 M.Okazaki說:日本對于干燥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理論,二是如何進一步提高干燥產品的品質。日本廠家對于通用干燥設備的生產興趣不大,這些設備許多是從中國進口的;據統(tǒng)計,從中國進口的干燥設備遠遠多于日本出口到中國的干燥設備。所以,日本的干燥設備制造廠家非?春弥袊袌觯卜浅T敢獾街袊鴮で蠛献。
農業(yè)大學教授、本屆干燥會議主席曹崇文,天津科技大學教授、本屆干燥會議科學委員會主席潘永康,農業(yè)大學博士、教授、本屆干燥會議秘書長劉相東一致認為中國是一個干燥設備的制造和應用大國,但不是一個強國。目前,中國大約有四百多個干燥設備制造廠家,約占世界干燥設備制造廠家總和的一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確實是一個干燥設備的制造大國,但是中國企業(yè)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企業(yè)規(guī)模小,據統(tǒng)計,企業(yè)年銷售收入 500萬元以下的約占國內企業(yè) 60%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廠家僅占 5%~8%;二是產品檔次較低,企業(yè)產品雷同,多在通用設備這個層面上競爭徘徊,高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三是企業(yè)制造能力較低,特別表現在大型干燥設備的制造上。比如糧食干燥,美國、德國生產的干燥設備每小時可達到 50~60噸的烘干能力,而我們是遠遠不及的。
在談到市場問題時,三位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干燥技術應用領域現在決非局限于化工行業(yè)而是遍布各行各業(yè),非常廣泛,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干燥技術的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拓寬,潛在市場非常大。曹崇文教授說:以農產品為例,日本擁有的農產品干燥設備大致在 150~170萬臺,而我國僅有 2萬臺。一方面,說明我國的農業(yè)機械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消費理念還有很大差距。農作物的干燥,直接影響農作物的品質,比如大米的爆腰、裂紋等并非脫粒所致,而是干燥方法和干燥工藝的問題。不同的干燥方法和干燥工藝還將影響農作物的口感和營養(yǎng)成份。相信隨著我國全面奔小康的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消費理念也將發(fā)生深刻變化。潘永康教授說:干燥技術的研究主要是指干燥理論、干燥工藝和干燥設備的研究。如今干燥理論研究的重點不是物料外部的傳遞現象而是干燥過程物料內部的傳遞現象。被干燥物料種類繁多,而且在脫水過程中物料的質構和傳遞特性也在變化。因此雖然國際上對此作了大量工作,但仍不理想,仍然不能解決問題。以致時至今日,仍然主要依靠試驗和經驗來確定干燥條件。與此同時,國內外學者對干燥工藝和設備作了大量的研究。 2003年 11月將在杭州舉辦第十屆全國干燥會議。在我國有 70余所高等學校、研究所和一大批專家在從事干燥技術研究。我國在谷物干燥、生物物料干燥及蔬菜水果干燥及一些新型干燥設備的開發(fā)研究有些已處于國際前沿水平,我國的干燥設備制造企業(yè)雖然總的來說,開發(fā)研究的力量較弱,投入不多,但也有一些很好的產品開發(fā)項目,如自清理回轉圓筒、閉循環(huán)有機過熱蒸氣隋性粒子流化床、大型噴霧流化造粒、 45噸大型噴霧干燥設備等等,但遺憾的是企業(yè)開發(fā)的技術大多處于保密狀態(tài),通常不公開做學術交流。
根據 MUJUMDAR介紹,前蘇聯至少有 200名國際級的干燥專家,干燥技術在 20世紀 80年代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由于國情和語言障礙影響了他們融入國際干燥界,時至今日已較少見到他們發(fā)表的精辟論文,這方面我們應引以為戒。
為了使我國的干燥技術全面趕上國際先進國家水平,要做的事很多,但學術界和工業(yè)界的密切結合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國噴霧干燥設備制造的著名專家、無錫林洲干燥設備廠廠長周才君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從國內干燥設備制造企業(yè)來看,不僅存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問題,還有一個上檔升級的問題,優(yōu)勢競爭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起步比較早,與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林科院等有關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合開發(fā)研究噴霧干燥技術,不僅贏得了國內市場的青睞,結束了我國過去噴霧干燥機械單純依靠進口的局面,而且還打入了國際市常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山東天力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史勇春在發(fā)言中說: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干燥會議從交流的情況看,我國干燥技術研究與開發(fā)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因此無論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還是站在企業(yè)的角度,在如何進一步縮小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這個問題上,天力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對此,近幾年來,我們在國際國內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并與 MUJUMDAR教授通過技術信息交流翻譯出版了他的論著《干燥過程原理與設備及新進展》;與加拿大 CANMET能源研究中心在有機廢棄物的干燥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合作;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雷科夫傳熱傳質研究所共同研制開發(fā)了中低壓噴霧干燥機;與波蘭羅茲技術大學也進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技術交流、合作研究等等。其中我們共同研究開發(fā)的噴霧流化床造粒技術已列入兩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要在研究開發(f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上下功夫。目前,我們從國內國外培養(yǎng)的兩名博士已經充實到天力公司,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充實技術力量,加大開發(fā)力度。
大家一致認為:我國要從一個干燥大國發(fā)展成為一個干燥強國,必須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夯實應用研究與應用開發(fā)的基矗在技術上要加強自動化程度、測試技術、制造工藝和材料材質外觀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在應用開發(fā)方面,既要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又要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既要注重新技術、新的應用領域的開發(fā),又要注重傳統(tǒng)工藝和傳統(tǒng)應用領域的革新和創(chuàng)新。作為制造企業(yè),必須在管理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在產品的上檔升級上下功夫,按照高品質、低能耗、環(huán)保型的要求調整產品結構,培植競爭優(yōu)勢,提倡誠信服務,促進企業(yè)發(fā)展。
國際干燥會議創(chuàng)始人、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MUJUMDAR說: 1984年我第一次來中國,在天津輕工業(yè)學院(現更名為天津科技大學)進行了干燥理論與干燥實踐的系列講座。那時中國的干燥技術,特別是干燥技術的研究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但中國學者對干燥技術的研究有著十分強烈的愿望和興趣。 18年間,中國無論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干燥技術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波蘭專家 STRUMILLO說:干燥技術是波蘭化學工程的傳統(tǒng)項目之一,波蘭也是世界上擁有干燥技術知識產權最多的國家之一。二戰(zhàn)后,我們開始從事專業(yè)干燥研究,在波蘭很多大學都設有實力很強的干燥技術研究小組,我們出版了很多干燥理論與干燥實踐方面的書籍,為世界干燥理論的發(fā)展與應用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國在這方面發(fā)展非常快,但是由于試驗手段相對滯后,在一定意義上制約了干燥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在世界范圍內,各種干燥研究報告中被提及的干燥技術已達五六百種,而實際應用的僅有一百種左右;在干燥技術研究領域各國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上也已十分清晰,但要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術還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試驗過程,要對不同的物料物性進行試驗。干燥技術作為一門試驗科學,沒有先進的試驗手段是不行的。日本學者 M.Okazaki說:日本對于干燥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理論,二是如何進一步提高干燥產品的品質。日本廠家對于通用干燥設備的生產興趣不大,這些設備許多是從中國進口的;據統(tǒng)計,從中國進口的干燥設備遠遠多于日本出口到中國的干燥設備。所以,日本的干燥設備制造廠家非?春弥袊袌觯卜浅T敢獾街袊鴮で蠛献。
農業(yè)大學教授、本屆干燥會議主席曹崇文,天津科技大學教授、本屆干燥會議科學委員會主席潘永康,農業(yè)大學博士、教授、本屆干燥會議秘書長劉相東一致認為中國是一個干燥設備的制造和應用大國,但不是一個強國。目前,中國大約有四百多個干燥設備制造廠家,約占世界干燥設備制造廠家總和的一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確實是一個干燥設備的制造大國,但是中國企業(yè)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企業(yè)規(guī)模小,據統(tǒng)計,企業(yè)年銷售收入 500萬元以下的約占國內企業(yè) 60%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廠家僅占 5%~8%;二是產品檔次較低,企業(yè)產品雷同,多在通用設備這個層面上競爭徘徊,高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三是企業(yè)制造能力較低,特別表現在大型干燥設備的制造上。比如糧食干燥,美國、德國生產的干燥設備每小時可達到 50~60噸的烘干能力,而我們是遠遠不及的。
在談到市場問題時,三位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干燥技術應用領域現在決非局限于化工行業(yè)而是遍布各行各業(yè),非常廣泛,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干燥技術的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拓寬,潛在市場非常大。曹崇文教授說:以農產品為例,日本擁有的農產品干燥設備大致在 150~170萬臺,而我國僅有 2萬臺。一方面,說明我國的農業(yè)機械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消費理念還有很大差距。農作物的干燥,直接影響農作物的品質,比如大米的爆腰、裂紋等并非脫粒所致,而是干燥方法和干燥工藝的問題。不同的干燥方法和干燥工藝還將影響農作物的口感和營養(yǎng)成份。相信隨著我國全面奔小康的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消費理念也將發(fā)生深刻變化。潘永康教授說:干燥技術的研究主要是指干燥理論、干燥工藝和干燥設備的研究。如今干燥理論研究的重點不是物料外部的傳遞現象而是干燥過程物料內部的傳遞現象。被干燥物料種類繁多,而且在脫水過程中物料的質構和傳遞特性也在變化。因此雖然國際上對此作了大量工作,但仍不理想,仍然不能解決問題。以致時至今日,仍然主要依靠試驗和經驗來確定干燥條件。與此同時,國內外學者對干燥工藝和設備作了大量的研究。 2003年 11月將在杭州舉辦第十屆全國干燥會議。在我國有 70余所高等學校、研究所和一大批專家在從事干燥技術研究。我國在谷物干燥、生物物料干燥及蔬菜水果干燥及一些新型干燥設備的開發(fā)研究有些已處于國際前沿水平,我國的干燥設備制造企業(yè)雖然總的來說,開發(fā)研究的力量較弱,投入不多,但也有一些很好的產品開發(fā)項目,如自清理回轉圓筒、閉循環(huán)有機過熱蒸氣隋性粒子流化床、大型噴霧流化造粒、 45噸大型噴霧干燥設備等等,但遺憾的是企業(yè)開發(fā)的技術大多處于保密狀態(tài),通常不公開做學術交流。
根據 MUJUMDAR介紹,前蘇聯至少有 200名國際級的干燥專家,干燥技術在 20世紀 80年代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由于國情和語言障礙影響了他們融入國際干燥界,時至今日已較少見到他們發(fā)表的精辟論文,這方面我們應引以為戒。
為了使我國的干燥技術全面趕上國際先進國家水平,要做的事很多,但學術界和工業(yè)界的密切結合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國噴霧干燥設備制造的著名專家、無錫林洲干燥設備廠廠長周才君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從國內干燥設備制造企業(yè)來看,不僅存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問題,還有一個上檔升級的問題,優(yōu)勢競爭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起步比較早,與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林科院等有關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合開發(fā)研究噴霧干燥技術,不僅贏得了國內市場的青睞,結束了我國過去噴霧干燥機械單純依靠進口的局面,而且還打入了國際市常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山東天力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史勇春在發(fā)言中說: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干燥會議從交流的情況看,我國干燥技術研究與開發(fā)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因此無論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還是站在企業(yè)的角度,在如何進一步縮小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這個問題上,天力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對此,近幾年來,我們在國際國內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并與 MUJUMDAR教授通過技術信息交流翻譯出版了他的論著《干燥過程原理與設備及新進展》;與加拿大 CANMET能源研究中心在有機廢棄物的干燥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合作;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雷科夫傳熱傳質研究所共同研制開發(fā)了中低壓噴霧干燥機;與波蘭羅茲技術大學也進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技術交流、合作研究等等。其中我們共同研究開發(fā)的噴霧流化床造粒技術已列入兩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要在研究開發(f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上下功夫。目前,我們從國內國外培養(yǎng)的兩名博士已經充實到天力公司,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充實技術力量,加大開發(fā)力度。
大家一致認為:我國要從一個干燥大國發(fā)展成為一個干燥強國,必須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夯實應用研究與應用開發(fā)的基矗在技術上要加強自動化程度、測試技術、制造工藝和材料材質外觀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在應用開發(fā)方面,既要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又要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既要注重新技術、新的應用領域的開發(fā),又要注重傳統(tǒng)工藝和傳統(tǒng)應用領域的革新和創(chuàng)新。作為制造企業(yè),必須在管理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在產品的上檔升級上下功夫,按照高品質、低能耗、環(huán)保型的要求調整產品結構,培植競爭優(yōu)勢,提倡誠信服務,促進企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