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wǎng)訊 2017年8月1日,年僅39歲的清華大學膜蛋白結(jié)構(gòu)生物學家顏寧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成為入選的年齡最小的候選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每一屆院士的選舉都備受矚目,那么在粉體界有哪些年輕的院士呢?接下來我們盤點當選院士時年紀最輕的人才。
1、38歲當選院士:盧柯
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后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在常人眼里,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志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杰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盧柯在科研領(lǐng)域可謂成果頗豐,僅在最頂尖的學術(shù)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就發(fā)表11篇論文,而且這些論文引用量驚人。
2、38歲當選院士:支志明
支志明,1978年畢業(yè)于香港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香港無機化學家,1995年當選為港澳地區(qū)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港澳地區(qū)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支志明教授長期從事無機化學基礎(chǔ)研究,在無機和有機金屬合成、高價金屬配體多重鍵配合物、發(fā)光無機和金屬有機化合物和材料、光誘導電子和原子轉(zhuǎn)移反應(yīng)、不對稱烯烴環(huán)氧化和碳氫鍵氫氧化的金屬催化有機氧化反應(yīng)、生物系統(tǒng)中的電子轉(zhuǎn)移以及分子裝置和生物大分子辨認中的發(fā)光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引用2013年在獲取英國皇家學會Centenary Prize時的評價:“支志明教授在無機光物理和金屬藥物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3、38歲當選院士:任詠華
任詠華于1985年畢業(yè)于香港大學化學系,于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任詠華師從支志明院士。2001年,任詠華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僅38歲,是當時最年輕的女院士。巧合的是,她的博士導師支志明在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時候也是38歲,也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院士。2006年,任詠華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5年,任詠華以“過渡金屬炔基及硫?qū)俅嘏浜衔锏姆肿釉O(shè)計及其發(fā)光性能的研究”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1年獲得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女科學家獎,“表彰其在發(fā)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陽能的創(chuàng)新技術(shù)方面的工作!
4、40歲當選院士:麻生明
出生于1965年的麻生明,1986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化學系;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0年獲該所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一位院士。
現(xiàn)任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有機所學報聯(lián)合編輯室主任!禔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的國際顧問編委,《中國化學》常務(wù)副主編,國際刊物《Tetrahedron》的《Senior Referee》和《日本化學會會刊》的顧問編委,第19屆國際金屬有機化學會議和第13屆OMCOS國際會議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
在有機化學中,“聯(lián)烯”是一種特殊的有機分子結(jié)構(gòu),三個相鄰的碳原子之間由兩個“雙鍵”相連接。從分子式看就是“C=C=C”。早在1874年,有人便預言了它的存在,但被誤認為很不穩(wěn)定,且具有多個反應(yīng)位點,難以實現(xiàn)選擇性控制,化學家們一般都對它“敬而遠之”。但麻生明偏偏就鉆了進去,而且一鉆就是10年。
10年“交道”打下來,麻生明終于有了突破:成功地為“聯(lián)烯”們找到了一位“媒人”———金屬催化劑,并為它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反應(yīng)環(huán)境。通過研究,麻生明成功發(fā)展了一般方法難以合成的不飽和烯酸及其衍生物的高效合成方法等。而事實上,此次獲獎的成果還僅僅是截至2003年所做的工作,在2003年至2007年發(fā)表的相關(guān)61篇論文,被世界范圍引用475次,平均每篇引用率達7.8次。
5、42歲當選院士:張希
張希,1986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化學系,1992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1998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1999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任Langmuir、European Polymer Journal等國際期刊的編委,《科學通報》執(zhí)行副主編。主要研究領(lǐng)域:超分子組裝、有序分子膜、單分子力譜。已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三百多篇,在國際性學術(shù)會議上做特邀報告和大會報告一百多次。
2012年6月24-29日應(yīng)邀參加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召開的第44屆世界高分子大會( 簡稱MACRO2012),并以“單分子力譜與高分子作用”為題做了一小時的大會報告。2016年8月21-25日張希應(yīng)美國化學會邀請中國化學會代表團參加美國化學會第252次年會,并被授予美國化學會會士證書。美國化學會會士自2008年設(shè)立,目的是表彰在化學科學上取得杰出成就并為科學普及傳播做出貢獻的美國化學會會員。張希院士是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獲得此榮譽的學者。